Loading...
2月7日,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16年4月15日《解放日报》刊发黄旭华院士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励志讲坛”的演讲,讲述他无怨无悔、甘于奉献,坚持科研报国的人生经历。
2018年4月20日《文汇报》刊发长篇报告文学《大海都知道》,记录一代核潜艇设计师如何隐姓埋名,历经千辛万苦,为祖国铸造新一代的“定海神针”。
2020年1月10日《新民晚报》刊载文章,揭秘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走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最高领奖台的背后故事。
现摘录相关文章如下,再读一次黄旭华院士的故事。
黄旭华:搞科研, 没有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原载于《解放日报》2016年4月15日第14版)
无怨无悔,保卫祖国
1958年党中央批准了聂荣臻元帅关于研制核潜艇的报告,国家开始组织核潜艇工程队,我是第一批被选中参加工作的。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今天,没有离开过核潜艇前线、一直坚持下来的,我想大概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路荆棘丛生,我为什么坚持下来一直到现在?我的回答是无怨无悔。
我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小学毕业的。我的家乡在沿海,抗日战争一爆发,沿海的城市基本上都陷入到战争中,所有的学校基本都停课了。我原来的志愿是要学医,因为我父母都是医生,希望我将来继承他们的事业,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我终生的志愿。但是小学毕业后,学校停课了,我在家待了半年,这半年对我的影响很大。
那时我很小,但是我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在我们家乡演出话剧做宣传。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演出的一出话剧,叫做《不堪回首望平静》。大概是说北平、天津沦陷之后,很多难民逃亡过来,其中有一个小姑娘,一路上非常悲惨。我男扮女装演这个小姑娘,所以印象很深刻。
后来我在汕头的一所学校读书,不久学校搬到了揭阳市的一个山沟里继续办学。就是这样一所草棚搭起的学校,日本鬼子还是经常来骚扰,老师就带着我们,拿着黑板和板凳躲到隐蔽的地方继续上课。我在这个学校读了两年半,其中有一次战争形势紧张,学校临时解散,还有一次学校停办了一个学期。
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中国那么大的地方,想找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没有?
这样的事情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太穷了、太弱了,没有强有力的国防,因此受人宰割、欺凌。学医当然能治病救人,可是我当时觉得救得了人,救不了国。我改变了想法,我不要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为什么是航空造船?学造飞机,可以保卫我们祖国的蓝天;学造船,可以造军舰,抵御敌人的侵略,保卫我们的国家。
甘于奉献,无名英雄
1958年我很幸运被选中参加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核潜艇的技术牵涉面广,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我们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国家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跟工业生产能力,根本不具备制造核潜艇的条件;更主要的困难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一个也没有,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校里没有这个课程,我们没有参考资料可以借鉴,更没有专家可以指点迷津,我们就是白手起家,从头开始。
当时我们国家跟前苏联一起研制核潜艇,但是他们的专家来到中国,说中国的技术不行。我记得有个前苏联专家后来在回忆录里说,中国想研制核潜艇那简直是异想天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他当时很傲慢地说:你们中国没有水电,也没有能力研制核潜艇,我们苏联有科技,同样可以保护你们。他建议给中国建立一个舰队,在中国建立电站,要求中国提供港口基地,让苏联太平洋舰队驻扎。毛主席一听非常气愤,他说:“你们不援助,我们中国自己干。”
bb贝博官网毛主席这句话,我理解有三个含义:第一,中国需要有核潜艇,因为核潜艇在战争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第二,核潜艇的技术难度非常大,必须全国集中力量来搞。第三,中国人民自己有自信、有决心、有信心,靠自己的力量也一定能够把核潜艇搞出来。
我下决心,一定要实现毛主席的目标。这中间也经过了种种变迁、困难,但是我一直坚持下来了,因为中国需要核潜艇。毛主席号召我们一定要搞出来,十年不行,一百年;一百年不行,一千年、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搞科研没有奉献精神,那是很难实现的。我记得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组织上给我讲了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希望你好好干,第二个因为保密性很强,进来你就要准备干一辈子,不能再出去,第三个就是要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欣然答应了,为什么欣然答应呢?因为那是为了我们的国家。
黄旭华: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
(原载于《文汇报》2018年4月20日第1版)
黄旭华
人间四月芳菲艳,京城处处海棠开。“2018年新当选院士研修班学员论坛”日前在中共中央党校报告厅举行。黄旭华院士走上讲坛,他平实而坦诚地说:“我是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的,从1958年至今,我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领域,作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一名老兵,我可以作证: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是在技术先进国家对我国严密封锁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完全靠我们自己努力,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起来的。”
今年,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甲子之年。30年前的4月20日,年逾花甲的黄旭华登上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出海执行中国核潜艇的首次深潜任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参加深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如今年已94岁的他,是我国在核潜艇事业上贡献最久的科学家。
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一个大国的真正象征。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谋划运作研制核潜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淬火成钢。如今,我国核潜艇已成为万里波涛中保家卫国的“定海神针”,它至今仍是国家密级最高的国之重器之一。为了这一使命,担任第一代两型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曾30年没有回老家探望亲人。他隐姓埋名,殚精毕力,不畏艰险,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具备实战能力作出巨大贡献。
报告厅里,回荡着黄旭华院士坚定的话语:“如果问我们此生有何评述,我们会自豪地说‘此生没有虚度’。为什么没有虚度? 我们会骄傲地回答,落实毛主席说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我们做到了,不是一万年,也不是一千年、一百年,而是不到十年。再问此生有何感想? 我们坚定地回答:‘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
这就是黄旭华院士和我国几代核潜艇人的人生观。如今,黄旭华院士虽然不在核潜艇研制的第一线,但他初心如炬,敬终如始,依然在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未来发光发热。
记者从中船重工获悉,我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师们正秉承光荣传统,同样隐姓埋名,以他们的智慧和生命为祖国铸造新一代的“定海神针”。
大海都知道
——黄旭华和他设计的核潜艇的故事
(本文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海都知道》,原载于《文汇报》2018年4月20日特刊第1-4版)
1988年4月20日下午,南海碧波万里。执行深潜任务的“404”艇驶离军港,前往200多海里外的试验海区。
极限深潜分两个航次进行:21日上午先进行了适应性预下潜,下潜至193米时起浮,潜艇一切正常;29日上午9时,进行极限深潜,要求达到极限深度。
……
“一块不到扑克牌大小的耐压壳体上,要承受一吨多重的压力。”黄旭华说,所以这“咔咔”的声音在深海里听上去就格外“瘆人”! 而且,有几个舱室的填料函出现了渗水,能听到“滴滴嗒嗒”的漏水声。
核潜艇有没有危险,还能不能继续下潜?薛法玉记得黄旭华那时格外沉静。黄旭华和艇上几位领导一商量:核潜艇状态良好,没有问题,继续下潜。
保存在我海军某潜艇基地军史馆中的一段当年留下的影像资料,永远留住了这历史性的一刻———艇长王福山报告:“280米到了!”当时已经是某潜艇基地司令员的杨玺沉稳地下令:“极限深度就快到了,咱们各个岗位认真操作,不要紧张,有点响声是正常的。”
记者问黄旭华:“您当时真的不紧张吗?”
黄老笑了:“我当然也紧张,我要对全艇100多个人的生命负责啊,我可能是艇上最紧张的人!但我不能让人家看出我紧张,我一紧张别人就更紧张了。
好在之前我们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在每个舱室的关键岗位都有人盯着关键设备,每个关键部位都安上了记录潜艇结构承压变化的应变片。”
为稳妥起见,“404”艇再往下潜是每5米一停,各舱值班人员依次向指挥台报告:“报告指挥舱,一舱检查机械设备、水密状况,A!”
“A是什么意思?”艇上有的领导不明白。
“别管它,没事,可以继续下潜!”黄旭华胸有成竹地说。担心潜艇万一出问题,不良情绪会迅速蔓延,黄旭华事先就让报告人员当潜艇接近极限深度时,将一定范围内的数值对应“A、B、C”这三个字母,“A”表示一切正常,可继续下潜;“B”表示应力接近临界值,应小心下潜;“C”则表明超过临界值,必须停止下潜。
……
中午12时10分52秒,指挥舱里深度计的指针显示,核潜艇稳稳地潜到了极限深度,还略有超过。各舱值班艇员的报告声依次响起,扣人心弦。
此时,艇体不再发出“咔咔”声,几处渗水处也并未加剧。核潜艇的耐压壳体和通海系统安全可靠,全艇机械设备运转正常,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达到了设计目标,符合实战需要。
我人民海军潜艇史上一个深潜的最高纪录诞生了。“起浮!”指挥员一声令下,核潜艇沉着地缓缓升向盛满阳光的海面。
当水手长报告核潜艇已经重新回到水深100米时,艇上所有人的激情和兴奋再也憋不住了,几乎同时爆发出一阵足以掀起巨浪的欢呼!
恰好艇上的《快报》请黄旭华题字,激情澎湃的黄旭华一挥而就: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
时光回溯到六十年前,时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去北京出差的通知。走进了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他这才知道是“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选中了他。当时设计组只有29人,分为船体组,以及动力、电气三个专业组。
黄旭华至今记得,报到时领导找他谈话说了三条: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即使将来万一犯了错误,也不能离开,只能留在里面打扫卫生,因为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
黄旭华毫无犹豫。“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这与“党和国家信任你”相比,算得上什么啊? 当年,他加入地下党,不就是无名英雄吗?“党和国家信任你”,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最为看重的荣誉,更与黄旭华本人的特殊经历分不开。
……
1939年夏天,黄旭华回到老家,正逢日机多次轰炸海丰。黄家的老屋就在海边,黄旭华和他的兄弟妹妹站在屋顶上,一次次眼睁睁地看着天上日机五六架一群,依次从空中俯冲下来,把停泊在海边的一艘艘渔船炸毁。
这炸弹的冲击波彻底颠覆了他的人生。父母原来指望他们聪颖的三儿子长大后子承父业,黄旭华也很想学医,但此时的黄旭华说:“学医只能救人,我要救国。”
“我的人生,就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里决定的。”年已九十有四的黄旭华,一字一句地对记者说。
黄旭华于是决定将自己的原名“绍强”留给自己的二哥使用,给自己起名为“旭华”,寓意为:“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我要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做贡献。”
……
“当无名英雄,是小事情!”黄旭华风轻云淡地说。
1956年年底,黄旭华因公出差广州,顺道回老家海丰田墘镇三天,探望父母兄妹。
此后三十年,对父母而言,黄旭华只是一个会按月给他们寄生活费的神秘的北京信箱号码。
“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从此都没有联系了。此后三十年里,他们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他们。”黄旭华说。
……
“现在有了计算机,只要把数字输进去,一个软件一下子都算好了。当时我们只有算盘和计算尺,后来才有了手摇计算器,”黄旭华说,“但是即使现在有计算机,最原始的数据录入,依然要人一个一个输进去的,同样一个数据都错不得。”
当年只有算盘和计算尺的黄旭华他们,经常为得到一个正确数值而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如果三组人的计算结果都一样,那OK,通过;只要三组数据有一个不同,就必须重算,必须算到三组人得出的是同一个数值。
……
黄旭华发现,核潜艇的重量和浮容积很难控制。没等潜艇造完,在施工中很快就发现全艇总重量将超重近200吨,核潜艇面临着超重、重心无法确定、无法平衡下潜的问题。
黄旭华、尤子平和他反复研究,并吸取了其他设计师的意见,终于想出了控制潜艇的总重和稳性的多项措施。其中一条就是“斤斤计较”,采用最古老又最管用的办法,在施工时,所有设备、管道、电缆上艇都要称重备案,安装完毕切下的边角废料、剩下的管道电缆拿下艇时也要过秤,并从总重量中扣除。
……
“401”艇最后总装完毕,实测下来重心与原来的设计基本一致,海军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年的老同事,至今非常怀念与黄旭华一起攻关的日子,感激他“还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带出了一支队伍”。
黄旭华带领719所的核潜艇设计专家团队,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开始,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他们总共画了多少张图纸?
“我知道他们719所的专家总共为‘401’艇画了45000张设计图纸。如果把它们一张一张连接起来,大约有30公里长!”行业的一位资深专家透露说。
45000张秘密图纸!
直挂云帆济沧海 瞒妻别母为国深潜
(原载于《新民晚报》2020年1月10日第4版)
黄旭华
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谦逊的举止……今天上午,当一位95岁的蹒跚老者走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最高领奖台时,人们很难将眼前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与中国科技的巅峰之作联系在一起。
然而,正是他用朴素的人生在鲜为人知的惊涛骇浪中,默默无闻地“深潜”了半个多世纪,书写出“零突破”的中国核潜艇故事。他,就是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
脉脉不得语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生活在日本飞机轰炸的恐怖中,小小的心里种下了报国的种子。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少年毅然选择造船。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加入研制团队。执行任务前,他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道别63岁的母亲。分别时,母亲再三嘱咐:“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然而,母子再次相见时,母亲已经是93岁高龄。一别30年间,黄旭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他深深地“埋进”了一个无法言说的“深渊”领域——核潜艇。就连他的妻子,也是结婚8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拳拳报国心
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成为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计算数据,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研究人员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精确质量,用秤称重派上用场,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最终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所有的设备材料没有一个是进口的,都是我们自己造的。总担心还有哪些疏忽的地方,为了稳定大家情绪,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深潜。”就这样,载着黄旭华和100多名参试人员的中国核潜艇,一米一米地下潜……
终于,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而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恋恋母校情
直到今天,黄旭华依然深深眷恋着母校上海交通大学。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之际,他欣然回校,以《发扬母校优良传统,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为主题,深情地感谢母校的培育,“是母校的荣誉和祖国的重托,激励着我勤奋工作,开拓向前!”
201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15周年之际,他又欣然回到母校;2016年,母校建校120周年时,年事已高的他再一次回到校园,深情回顾当初选择交大的原因,回顾老师们的辛勤教诲,回顾在菁菁校园里打下的坚实基础……
他用“痴”和“乐”两个字,概括自己的人生:痴,是痴迷于核潜艇,献身于核潜艇,无怨无悔;乐,科研生活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年轻一代的交大学子:第一要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第二要自力更生;第三,创新的道路不可能平平坦坦;第四,科学发展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栏目主编:周春晟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夏徐寅 整合
2025-04-03 22:50:17
2025-04-03 22:05:33
2025-04-03 21:23:47
2025-04-03 20:39:08
2025-04-03 19:53:49
2025-04-02 23:08:22
TGA游戏大奖落幕,你心中那款挚爱还在吗?
TGA游戏大奖 (The Game Awards) 颁奖典礼落幕,《黑神话:悟空》拿下“年度最佳动作游戏(Best Action)”和“玩家之声(Player’s Voice)”两个奖项,凭借着自己...
一元复始 聊记行踪
一元复始 聊记行踪光阴荏苒,岁序更替。桃符映日,爆竹迎春。金蛇献瑞开新岁,玉雪呈祥润晓林。和风贻荡梅枝艳,丝柳摇风河畔新。过年蛇来龙去岁轮匆,送旧迎新年味丰。辞灶除尘忙有序,蒸糕备馔劲无穷。烟花爆竹...